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是什麼?又有哪些意義?
在古代,因沒有精密測量時間的方式,所以根據太陽運行而創造出 二十四節氣。
二十四節氣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,二十四節氣其實是一個「時刻」,而非「一日」。
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可以用來確定二十四節氣的交接時刻,因此自然界會出現明顯的節氣變化,比如季節、氣溫、降水、天氣等。
二十四節氣:春季
雨水(2月18日或19日):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個節氣,表示降雨量開始增多、春雨綿綿。「雨水」時氣溫會逐漸回升、冰雪會融化為水,空氣中的水蒸氣增加而導致容易下雨。諺語説「雨水連綿是豐年,農夫不用力耕田」,意味著「雨水」的來臨,即是預兆年成豐收的好兆頭。
驚蟄(3月5日或6日):農業部分享「驚蟄」象徵春雷初響,萬物萌發之景象,「驚蟄」後不論害蟲或益蟲會全部復甦,古人為了防害蟲便有兩項含有衛生意義的習俗,一是聽到第一聲音春雷響時,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,相信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。另一是要取石灰灑在門限外,如此可以使蟲蟻整年不敢上門。因此也延伸出「打小人」的習俗。
春分(3月20日或21日):二十四節氣中的「春分」,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。農業部分享「春分」時,白晝的時間會漸漸增長,農家子弟必須早起下田操作。「春分」氣候變化較大,氣溫也較不穩定,因此人或作物極易於此時生病或感染病蟲害。「春分」時注意增減衣物預防生病,也會進行病蟲害防治,作物則生育良好。
清明(4月4日或5日):春暖花開、景色清明,但氣候仍不穩定,作物生長易受影響,冷熱無常的氣溫變化也較大,此時的寒流會讓人疏於防範。「清明」為二十四節氣中,唯一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「節」。「清明」除了掃墓、踏青以外,古人還有摘取柳枝插在頭上的習俗以及畫蛋、雕蛋、鬥雞、拔河、打鞦韆等民俗活動。
穀雨(4月19日或20日):「穀雨」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也是唯一將物候、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。「穀雨」天氣溫和,雨水也明顯增多,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幫助很大。「穀雨」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已結束,極利於農作物中穀類作物的生長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